
发布日期:2025-07-20 21:49 点击次数:11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曹恩惠上海报道股票融资哪家好平台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会议提出,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制造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能源消耗占比超过60%。
“很多制造业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直接目标可能并不是减碳,而是提升经营效益。”ds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谢荣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经营效益的工作最终会对减碳产生积极贡献: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风险意味着减少事故性排放,开发环保产品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运营管理咨询公司,dss+已于近期启动其中文品牌名称“顶世智汇”,旨在深耕中国市场。谢荣军认为,减碳既可以采用“以碳为核心”的叙事,也可以从企业经营的本质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减排目标。
减碳与提效殊途同归
在谢荣军看来,无论是能源、化工还是新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目标都是节能减碳,这一目标可以进一步拆解为生产端低碳化、商业模式创新两个层面。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重点便在于生产端的低碳化,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清洁能源替代、工艺流程再造、循环经济实践等。
“在中国市场,我们目前主要通过帮助化工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来实现间接减碳。”谢荣军介绍道,一方面是风险管控,如预防火灾、爆炸、泄漏等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风险事故,实现减碳;另一方面在于提升生产效率,如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在降低能源使用强度的同时提高产出。
提升设备稳定性,也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一环。谢荣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过去一年半里,dss+帮助某企业将设备故障率降低了75%,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能耗的降低。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因设备故障、计划外停机导致的生产中断,一方面会导致产量减少,另一方面重新启动通常会消耗更多能源。两相结合之下,单位产品能耗会有所抬升。
而设备故障减少,意味着生产连续性提高,既减少了能源浪费,也避免了因设备停机导致的生产损失和环境排放。
从产品角度,使用绿色原材料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之一。据谢荣军介绍,企业开发生物基等环保新产品,既能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份额,也自然而然能实现减碳目标。“当产品本身具有环保优势时,减碳就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出海企业需要建立长期主义思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绿色低碳不仅是“双碳”目标的要求,也是“出海”时的必答题。
2026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进入实质性征收阶段,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六大高碳行业的出口企业若无法提供零碳认证标签,每吨产品将面临最高600欧元的关税。
该“碳关税”的覆盖范围,仍在扩大。7月1日,欧委会正式启动了关于将CBAM扩展至下游产品以及新增防止规避措施的公众咨询。根据当前专家咨询结果,钢铁和铝的下游产品是CBAM扩展的重点领域。
谢荣军认为,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融入当地经营环境。这一挑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政策法规、文化差异、市场竞争、合规要求以及人才管理等。
“外资企业当年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如今中国企业在‘出海’时需要对标的基本准则。”谢荣军指出,首先,技术先进性是立足之本;其次,人才本地化是重要支撑;第三,合规经营是底线要求;第四,良好的企业形象与社会公民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出海”之后,中国企业也在寻求高速发展。
谢荣军观察到,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盈利性问题,许多企业虽然成功获得经营许可并开展业务,但实际经营效益未达预期;其次是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领域的争议,部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质疑。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企业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股票融资哪家好平台,采取‘先出海、后规范’的冒险策略。”谢荣军指出,中国企业需要建立长期主义思维,在国际化进程中同步提升经营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简单追求短期市场渗透后快速退出。
Powered by 线上炒股融资平台_专业配资平台排名_专业配资网上股票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